离石信息港

用户登录

首页

首页

资讯

查看

粮价“跌跌不休”的原因显露!并非由需求驱动,“元凶”另有他人

2023-06-11/ 离石信息港/ 查看: 214/ 评论: 10

摘要文|青柑编辑|普尔·在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
白点癫风初期怎么治

文|青柑

编辑|普尔

·在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
我国是农业大国,粮食价格的变化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较大,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。面对我国粮价变化趋势,内行人忧心地提出建议,国家应该适时出手“保粮价”,只有农民农耕经济利益有所保障,才能够更持续地实现粮食增产。但“保粮价”真的有用么?导语

从进入2023年开始,我国粮食价格就全线下跌,到了5月前后,农产品价格才出现走势分化。以玉米价格为例,东北粮食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仍然处于僵持阶段,南下来到山东,企业控量带来了价格的小幅度上涨。至于小麦价格,则是刚刚从跌势中抓住“救命绳”。

无论怎么看,全国粮价综合趋势并不理想。而粮价全线下跌的原因如今找到了!需求并非是唯一的推手,真正的“元凶”另有他人。

粮价动荡,谷贱伤农

粮食市场的动荡变化让农民很忧伤,均价持续下跌,南北方市场的变化趋同,让不少农民对于守着耕地求营生这件事失去了信心,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。

在各种农产品都价格乏力的时候,不少人将希望寄托于小麦身上,寄希望于看到喜人的粮价涨势,可惜小麦也没能够带着农产品翻身,刚刚涨上去,价格就经历了两连跌,直到跌到了1.5元/市斤才有所缓解。与此同时,玉米价格和豆粨价格也表现极差,尤其是豆粨价格的跌幅让种植户咬着后槽牙挺着。

自古就有谷贱伤农的说法,如今的粮食价格根本无法成为激活农民耕种热情的按键,反而让更多年轻农民放弃土地耕种,跑到城里去打工,粮食产量想提升都很难。

我国粮食市场的空缺是有目共睹的,2022年进口粮食总量达到了14687.2万吨,如果国内农业产量持续下降,粮食安全也会受到冲击,这是不可儿戏之事。

粮食市场的不乐观状态维持了数月之久,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市场价格上涨始终“有气无力”呢?

需求驱动?“推手”另有他人

在大多数人看来,供需关系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下跌的关键因素,表面上看的确如此。回顾粮价变化规律,会发现每年年初的时候,农产品价格的波动都是比较大的,这其中粮食价格多数都是下行状态,尤其是在春节后的2~3个月的时间里,受到粮食需求淡季影响,买方市场会自然而然地形成。

但这真的是今年我国粮价岌岌可危的唯一原因吗?显然不是!透过供需影响的表象,人们应该看到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,那就是国际市场影响。我国粮食进口量加大,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对于我国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。

由于这两年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并不乐观,且多数粮食出口大国都受到了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,这难免会使得国际粮食贸易市场一片混乱,甚至让一些粮食出口大国陷入恐慌。

需求固然是市场价格变化的驱动力,但作为另一推手的国际金融形势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。

有业内人士评估,目前全球粮食价格正在受到金融灾难的猛烈冲刷,今年年初的这波粮食价格下跌恐怕没办法轻易止跌,尤其是玉米、大豆等核心农产品价格下跌或许会比预想中更加猛烈。

有人曾经建议国家应该及时出手,以宏观调控的方式把我国粮食价格下行趋势扭转过来。但这显然是外行人说的话,在内行人看来,国家如果强行参与到市场价格的调控当中来,强行“保粮价”,很有可能会让市场状况变得更加混乱,到时候就只剩下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的苦恼了。

不得不说的是,我国境内粮食价格下跌的同时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下跌幅度更大,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也迅速加大了粮食进口总量,在3月份时单月从美方进口的玉米总量就达到了200万吨,在此期间大豆和小麦的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。

不可否认,当境外大量低价农产品涌入国内市场之后,必然会是本土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影响,这也是我国农产品可能无法在短期内重新回到价格高点的重要原因。

结语

农产品价格的下跌打击了农民耕地热情,为了能够激活农民的耕种积极性,国家在今年又一次加大了耕地补贴力度,尤其是规模性耕种能够获得的补贴力度更大,不知道这是否会成为我国弃农从工的人重新回归土地的一个契机。谷贱伤农,但愿市场价格不再“跌跌不休”!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收藏 分享 邀请
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

返回顶部